找到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鲁锦的“第三种选择”

发布时间:2022-09-27 16:05:56     浏览:

曾有专家评价,民间美术的前途无非以下几种:一是任其自生自灭,这是下策;二是研究它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为它建一个博物馆,这是中策;三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它,找到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架起民间美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桥梁,这是最佳选择。鲁锦的开发乃是第三种选择的体现。

鲁锦是鲁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已在齐鲁大地传承千年。鲁锦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经过在木制织机上操作的72道工序,可以通过手工制造出多达1990种彩色图案的织物。一直以来,在山东有一大批学者致力于鲁锦的保护、研发,他们希望设计创作出新的鲁锦作品,以使其能够与人们的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从而把技艺传承下去。

80年代的开发昙花一现     我国学者对鲁锦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山东艺术学院李百钧与山东工艺美术公司翁明星等专家走访了菏泽、济宁等地的十几个县市、39个乡镇、61个自然村,考察调研了鲁锦的情况,并撰写了《关于开发鲁西南民间织锦的可行性报告》,开启了面向现代生活的鲁锦应用研究。     鲁锦的研究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讨论决定由省经委负责抓好这项工作,由省妇联、山东艺术学院、省二轻厅联合开发鲁西南织锦。随后开发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选定了菏泽鄄城县杨屯村作为鲁锦研发的试点村,同时,为扩大鲁锦的影响,一场鲁锦进京展览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一支专门成立的设计团队采取巧用传统鲁锦纹样及设计新鲁锦纹样并行的方法,设计出了时装鞋帽、室内装饰用品、旅游产品等百余种新产品。1986年8月,“鲁锦与现代生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设计新颖的鲁锦产品广受各界好评。

在北京展览以后,鲁锦的艺术价值、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纷纷要求订货。然而,面对市场需求的扩大,鲁锦的生产供应却显得差强人意。由于当时织锦加工点的分布较为分散,不仅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大批量的订单难以准时足量完成,而且没有统一的配色标准,纹样的尺寸大小不符合样品的统一要求。此外,由于经营者的质量意识不足,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土染、土织的土布,纱牢度及色牢度不足造成了鲁锦产品的缩水褪色。鲁锦的开发面临了市场的残酷考验,这也使得鲁锦开发的第一次尝试成为昙花一现。

开发面临重重困难     尽管第一次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并未影响文化部门、学者、设计师对鲁锦的持续关注与研发的热情。1995年,鄄城县文物管理所创办了“中国鲁锦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除具有收藏和公众普及功能外,还对鲁锦艺术进行挖掘和开发。2001年9月,香港艺术家叶锦添以鲁锦为时装的主要原料,在台北推出了“中国女红坊之叶锦添系列”服装展。通过对鲁锦的运用,展现了民间织布妇女与布交心的千缕灵思。另外,在2005年法国“中国文化年”展览活动中,鲁锦也受到了外国友人的追捧。2008年,山东艺术学院成立“鲁锦艺术研究所”,建立了“鲁锦艺术馆”,组成了以专家教授为核心的研究设计团队对鲁锦文化和鲁锦产品进行了持久性的研发工作。2008年,鲁锦织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同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明确提出,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历史悠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鲁锦艺术等非遗项目进行市场开发、策划包装、宣传营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经营。鲁锦艺术的保护与研发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然而在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鲁锦也面临着重重危机。首先,织女的流失使织锦技艺面临失传。以鄄城县为例,20世纪80年代,鄄城县共有织布机1.5万台左右,熟悉纺织技术的农村妇女有15万人以上,每年织锦数量在200万米以上。然而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当地掌握鲁锦织造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据调查,鄄城全县现有织机数不足5000台,熟悉鲁锦织造技艺的妇女约2万人,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其次,工艺萎缩,产品低端。目前山东生产鲁锦的企业基本仍是作坊式生产,不仅各家生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出现了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织造的现象。鲁锦产品的纹样、色彩、技艺和品种不但没有超过20年前的第一次开发,反而在各方面出现了萎缩。产品设计感的缺失同时又影响到产品的定位,目前鲁锦的市场开拓仍停滞于地方特色礼品和中低端家纺产品,没有在高端市场取得良好的拓展。第三,行业竞争无序。目前在鲁锦的制造领域尚未建立相关的行业协会组织,关于产品织造的统一标准以及行业间的协调配合措施均未建立,而这些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鲁锦行业竞争混乱无序。     

走“研学产”结合的创新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鲁锦在它的发源地鲁西南农村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角,面对现实,如何让鲁锦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走一条研、学、产相结合的创新之路才能令鲁锦更具有发展前途。     

首先,对于鲁锦艺术的保护和开发要有文化责任,不能只看到蕴含其中的无限商机和文化旅游属性,纯粹从商业角度去开发,而应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提取它的文化精髓。鲁锦的传承首先是要深入地研究它的历史,以及形成的地域文化特点。在当前,对鲁锦历史文化的保护性研究和认知远远要比对鲁锦产品的盲目开发重要得多。     其次,对纹样和技艺的整理工作迫在眉睫。随着鲁西南地区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鲁锦的纹样和织锦的技艺在经济大潮的涌动挤压中消失严重,现在真正有据可查的不过一二百种。做好对鲁锦纹样的搜集整理和织锦工序的记录工作,不仅可以有效考证鲁锦的历史文化,而且是研究如何将鲁锦艺术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环节。    

此外,源自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十分必要。1986年鲁锦艺术就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多年后的今天,鲁锦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各级政府应在研发、资金、税收、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促使鲁锦产业在保证手工织造的基础上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有利的保护政策、有序的行业规范、有效的研发机制和营销网络,使之融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