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4:43:19 浏览:
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11月15日晚,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鄄城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路维民,在鄄城县第一中学南校区的大报告厅内为高一、高二实验班的800名学生,做了一场《锦含丹青•巧手天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织造技艺介绍》的报告。 本次报告长达60分钟,从六个方面对鲁锦织造技艺的产生、发展、价值、传承、保护、创新做了深入浅出的精彩阐述,在场的同学们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们从讲座中深入了解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略了鲁锦文化的博大精深、见识了鲁锦织造技艺的精湛,感受了鲁锦艺术的独特魅力。学生们通过讲座明白了鲁锦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未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他们在叹服鄄城妇女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路维民常年坚持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从鲁锦项目着手,还兼顾砖塑和木板年画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在本次的讲座中,他分别讲述了从鲁锦的源起看鲁锦的历史文化价值;从复杂的织造技艺看鲁锦的工艺价值;从鲁锦的传承方式和织造人群,看鲁锦的社会文化价值;从鄄城县的民俗行为中解读鲁锦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鲁锦织造技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鲁锦织造技艺的传承和当代鲁锦的发展都离不开鲁锦文化的宣传推广;深入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鲁锦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次讲课中有学生互动展示环节,报告厅内设置鲁锦新品展示区,以形象直观的展示方式拉近学生与鲁锦的距离。讲座课件采用文字、图片加视频的方式,PPT中的105幅页面包含了巨量的信息内容,同学们无不被鄄城鲁锦织造技艺发展传承中的一个个精彩节点所吸引,他们时而鸦雀无声,精心听讲;时而惊诧愕然,为鲁锦厚重的文化折服;时而欢呼鼓掌,为鄄城鲁锦所取得的成就喝彩! 长期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持续推进鲁锦这种传统的民间家用纺织品带进艺术的殿堂,并且使之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优秀资源;将家庭间母女口传心授的女红技艺升华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濒临灭绝境地的鲁锦织造技艺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焕发了旺盛的活力,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近年来,鄄城县文旅局通过主题展演、展示互动、实践体验等形式,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此次活动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了非遗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下一代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认知,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